***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,提供文字格式、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*** 。 創刊於1998年。康健雜誌是一本普及健康常識的雜誌,報導一系列從人到環境,從食品到營養,從運動到心情,從對身體的認知到疾病的預防與醫療,提供健康、快樂、均衡、自信的生活秘訣與最實用可靠的健康生活保健知識,是全家人的健康資訊來源。*貼心提醒:因數位技術變遷,為了能提供您較佳的閱讀體驗,請選購2010年(含)以後至最新一期之期數。
一場無法撤退的戰爭
快樂帶頭 活出臣服心境
七分飽 原來能吃出「好心腸」
荷蘭失智村 台灣也能複製?
醫路難行 這3功夫一定要會
吃錯東西也會得肺癌 • 「三冠王」肺癌是發生率、死亡率、健保支出皆居冠,每年逾萬人因此喪命。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合作,完成全球最大規模肺腺癌研究,不僅揭示環境與飲食致癌因子,也首度發現早期病人中存在「類晚期」高風險族群,為精準醫療開創新局。
巴金森爺爺天天來練肌 3個月告別安眠藥 • 隨銀髮族人口逐年增長,醫療支出對個人及社會構成沉重負擔,也讓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受到重視。藥局如何整合健身房與長照站,「三位一體」守護長輩健康?銀髮健身又面臨哪些挑戰?
石崇良接掌衛福部長 為何獲各界看好? • 9月剛接任衛福部部長的石崇良,面臨多項嚴峻的醫療生態與社會結構挑戰。不過,從大學同窗、醫界同僚,到倡議團體與新聞記者,為何一致認為他是最佳人選?
翁啟惠:台灣生技 不必複製他人! • 前中研院院長、生策會會長翁啟惠日前返台領取「亞洲生技獎」,並接受《康健》專訪,他強調,台灣憑藉研發實力與文化特色,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。尤其在精準健康的早期診斷與預防領域,台灣更具扮演關鍵角色的潛力。
B肝治療重大突破! 發現「新指標」揭真風險 • B肝精準治療重大突破!台大醫院與中研院最新研究,首度以「表面抗原濃度」做為精準分群新指標,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,為全球B肝帶原者帶來更科學的治療與追蹤策略,開啟精準醫療新里程碑,未來可望改寫國際治療指引。
三度逃過死神追殺 他接受2階段肝移植重獲新生 • 俗諺說,大難不死必有後福,他歷經3次死劫均逃過。曾遭大貨車輾壓、肝衰竭瀕死的鄒章糧,因罹患肝癌合併肝硬化,經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陳肇隆團隊進行2階段活體肝臟移植,為國內首位成功出院的患者。捐肝的女兒成為名符其實「新肝」寶貝。
吃水果會得糖尿病? 錯!吃對反能控糖護腦 • 許多人認為「不吃水果才能維持血糖穩定」,但每天食用200克高營養密度、低升糖指數的水果,反而能有效降低罹糖尿病風險。為什麼吃水果反比不吃更好?水果怎麼吃才能有效控糖?
高血壓新定義 收縮壓120才算理想 • 美國心臟協會、美國心臟病學會與多個專業組織編寫的最新高血壓指南出爐,距離上次更新已有8年。對每個關心血壓與心血管健康的人來說,是一份必讀指南。
失智症帳單
林靜芸:存下「三本」 才有力氣陪走下去 • 在先生林芳郁被診斷出失智症前,林靜芸跟多數人一樣,對「失智症」相當陌生。她曾以為這是一場能靠毅力戰勝的戰役,直到親身經歷後才明白,這不是敵人,而是要學習如何與其共處的生活。
拆解3階段失智開銷 • 照顧一名失智症患者,要花多少錢?一個失智症患者家庭,就有一筆獨一無二的帳。每一段照護旅程雖各自不同,其中仍有共通的規律。及早釐清支出結構,才能減少焦慮,做好準備。
當照顧成了最貴的選擇 薪水歸零、職涯斷裂 • 台灣約有百萬名家庭照顧者,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曾被迫減少工時或離職。為家人辭職,卻在無盡照顧中失去自己。照顧不該是犧牲,誰來守住照顧者?
失智權威遇上失智母親 也難逃心力崩潰 • 「你是醫師,為什麼救不了爸爸?」來自失智症母親的質問,像利刃般刺進甄瑞興心中。身為亞東紀念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,是許多家庭的定心丸,然而當他成為失智症家屬時,也與許多照顧者一樣,有著無力與逃避的心態。
這筆帳怎麼付? • 善用法律與金融工具,不只是守護失智家人的財產與權益,也能為自己老後預作安排。掌握最新預防趨勢,更能延緩腦力衰退、維持活力。
長照險不是唯一解 保險+信託如何搭配 • 龐大的失智症相關花費,哪些保險能真正派上用場、最佳投保策略為何?什麼金融工具能守護病人財產?專家解析保單配置與信託方式。
失智了,誰替你決定? 50歲就該準備的保障工具 • 提前理解法律工具,不僅能為失智長輩織起安全網、減少家庭爭執,也是在為自己的老後預作準備。
活化大腦防失智 3方法當超級老人 • 面對失智症,與其恐懼不如預作準備,運動、書寫、走進大自然,都是科學實證能活化大腦、預防失智的方式。怎麼做效益最大?不妨參考這些實踐典範。
當照顧變成生意 長輩會被犧牲嗎? •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,催生長照投資熱潮,今年首家長照業者掛牌上市,引發各界關注。當照顧變生意,目前的評鑑制度,能守得住照顧品質嗎?
長照費比薪水還高 3大解方減輕負擔 • 長照機構費用高昂,每月帳單常常超過一名勞工整月的薪資。本文整理每月開銷、政府補助、稅務優惠與商業保險,教你如何減輕長照財務壓力。
從送瓦斯到顧長輩 2醫學生把長照做到上市 • 兩個醫學系學生大膽在大六時開瓦斯行,又因看準長照市場,不但跨足長照住宿機構,還掛牌上市,強調企業化品質管理和專業服務。他們如何做到?
板橋榮家用50項智慧科技 顛覆老後想像 • 多數人以為榮民之家只收退除役官兵,但隨著榮民人數逐漸凋零,如今也開放收一般民眾。板橋榮家不僅落實醫養合一,更導入多達50項高科技照護工具,堪稱全台灣最「智慧」的長照機構。
癌症新藥為何常失效? 關鍵藏在腫瘤周圍 • 抗癌藥推陳出新,免疫療法更被視為突破希望,但許多病患的療效卻很快下滑。專家指出,背後的真正元兇,是隱藏在癌細胞周圍的「腫瘤微環境」。
補充「鋰」能讓失智好轉? • 台灣人口高齡化,發生失智的人數日益增加。最新研究發現,正確補充「鋰」可能讓阿茲海默症好轉,這種微量元素或許扮演維持腦部健康、延緩神經退化的「必需營養素」角色。
早餐吃核桃 記憶力竟先掉後升 • 吃核桃變聰明,可能沒你想得那麼簡單。最新實驗發現,核桃雖然能提升反應力與專注力,但對記憶力卻有不同結果。在眾多堅果中,哪一款才是高效補腦首選?
行醫半世紀與死神拚搏 至今仍堅守手術台 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顧問、泌尿部主治醫師楊啟瑞,行醫半世紀,救活無數病人、培育中部許多泌尿科名醫,至今仍在第一線診治、開刀。
秋天到了易便秘 3穴位讓腸道動起來
吃藥運動都做滿 血糖還飆升?
一口紅糟香 老酒、羹湯與地方風情
止汗、體香劑易罹乳癌? 關鍵在「成分」
雞湯、雞精、藥膳真的能補? 營養師破解癌友飲食迷思 •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未經查證的偏方與飲食禁忌層出不窮,讓癌友無所適從。若是誤信這些訊息,不僅增加心理壓力,更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與身體健康,以下由營養師破解3個常見的癌友進補迷思。